2024年11月15日,杭州 , 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攜手《卷宗Wallpaper*》聯合舉辦“理想的開始”國際學術會議以及傾心打造的時尚藝術展迎來了開幕。本次國際會議邀請了國內外時尚、藝術、商業、社會及教育行業等領域的頂尖專家,內容涵蓋了時尚設計教育、產業發展、文化交流等多個層面。通過講座與圓桌討論,探索時尚創作與商業傳播等行業的互動聯系, 共同探討時尚設計的未來之路。
開幕儀式上,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傅巧玲熱烈歡迎國內外時尚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和企業嘉賓的到來,并對中國美術學院及其時尚設計學院在時尚設計教育領域的新布局和取得的顯著成績表示自豪。主持工作副院長凌雅麗致辭, 表示本次會議的舉辦,旨在搭建一個國際交流的平臺,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索時尚設計的未來。并以此為契機,展示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在時尚教育和設計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及其對行業發展的積極貢獻。本屆《理想的開始》國際學術會議由時尚設計學院黨委書記李昭主持。
科學的偉大進步,來源于嶄新與大膽的想像力
AI將引領時尚設計教育
《潛能與動能—數智時代時尚設計教育的使命》, 主持人王小丁
來自中西方不同院校的著名的教授嘉賓齊聚一堂,是為了共同探討,全球時尚教育在進入新世紀以來AI的應用發生的變化以及未來時尚行業對于人才培養的核心需求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凌雅麗首先強調了時尚作為流動藝術的重要性,她認為時尚設計教育應緊跟數智時代的步伐,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精神的新一代設計師。Simon Collins也對此表示贊同,同時他特別提到了AI技術在時尚設計中的應用,認為這是未來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David Kappo則進一步補充說,除了技術之外,設計教育還應注重倫理道德和持續學習,以培養出全面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時尚設計師。
此外,Helena Hyvonen從北歐時尚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激發學生激情與創意的重要性。她認為,時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而這需要行業內外的緊密合作與交流。于朕也分享了自己的跨界經歷,認可母校對于學生培養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他表示知識共育時代的多領域混合發展,與AI共同進化成最完整的關系,鼓勵大家勇于嘗試和探索不同的路徑。提倡利用專業特長探索時尚設計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機遇。
城市因時尚而更美好
《城市更新中時尚產業生態的構建與升維》, 主持人安郁汐
時尚不僅僅是衣物和潮流,還是傳達生活方式、美學及文化價值觀的媒介,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時尚是如何作為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帶動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升維, 時尚與傳播、藝術與商業,時尚讓城市更美好。
呂曉磊就個人二十年執掌上海時裝周的經驗, 詳細介紹了上海時裝周在推動城市國際化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她指,上海時裝周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創意人才和商業活動,還通過展示時尚的廣泛影響力,為城市的文化多樣性做出了貢獻。包一峰也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上海時裝周的成功在于其能夠推動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同時提供差異化的選擇,滿足不同時尚設計群體及品牌的需求。
崔丹分享了自己從雜志主編到倡導可持續時尚平臺的創建歷程。他強調產業發展與可持續性的關系,并介紹了自己參與的項目“情感衣舊”,他致力于通過策展和展覽推動可持續時尚的發展,強調從產業鏈到市場鏈的影響,并借助個人經驗和人脈資源推動公眾對可持續時尚的關注,傳達了自己的美學與文化價值的同時, 也失去了城市的健康發展。
顧葉麗和張霄鵬則從產業園區的角度出發,討論了時尚產業鏈的建設與升級。他們強調了產業對時尚人才培育的重要影響,并介紹了各自時尚園區在時尚人才培養、研發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核心優勢。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推動設計師的成長和城市時尚文化的繁榮,也為中國時尚產業鏈的完善和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品牌力的重塑
《新商業場景中時尚品牌⼒的重塑》, 主持人黃思文
時尚品牌應該如何利用創新的手段和技術,重塑品牌形象?如何抓住消費者建立起深度的情感連接?王篤森深刻闡述了品牌力重塑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快速變化的消費市場中。他強調,品牌力的重塑不僅要依托品牌原有的核心DNA,還需緊密結合當代的消費語境以及對未來趨勢的精準預判。王篤森特別指出,品牌力重塑的核心應當聚焦于產品本身,而非僅僅停留在品牌形象的層面,因為消費者最終決定購買的還是產品的質量和特性。此外,他分享了歌力思在推進品牌國際化和構建多品牌矩陣方面的寶貴經驗,涵蓋了收購國際品牌的策略以及探索海外市場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王篤森認為,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上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要取得成功,關鍵在于精心挑選具有潛力的優質品牌,并構建一個強大的品牌矩陣。
意大利設計師Pietro Ferragina強調了品牌重塑過程中理解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重要性,明確品牌的未來方向和市場定位。他指出,中國設計師雖然起點高、機遇好,但也面臨著發展瓶頸。自六年前加入波司登以來,Ferragina助力其轉型,顯著提升了品牌的商業價值。他特別強調了產品創新的重要性,波司登通過持續研究消費者需求,投入產品研發,成功實現了品牌重塑。
鄧圓介紹了卷宗雜志在多元設計領域的關注點及其對年輕設計師的支持。她強調了雜志跨學科的實踐策略,并指出時尚設計行業與其他領域的共創潛力。
Tasha Liu強調,中國年輕設計師品牌需要通過創新來對抗時間價值積累的品牌資產,穩定建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她指出,品牌重塑并非短期目標,而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Tasha Liu還提到,蕾虎平臺幫助設計師與商業建立聯系,提供各階段所需的服務,尤其在電商發展的背景下,助力設計師開設線上旗艦店。她認為,設計師需保持獨特的個性和強大的心理素質以應對經濟周期的變化,并善于利用網絡工具與通路。
吶喊
《融合與在地—時尚創意者的身份表達》, 主持人王書瑩
成功的設計師品牌們們相聚一堂, 站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探討中國時尚創意者如何在自身文化中塑造身份并與藝術、生活和設計相融合,處理時尚藝術創作與商業及社會價值的復雜關系,并在國際上展現獨特聲音?
王海震強調了堅持的重要性,并認為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不斷創新和重塑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Masha Ma和周睿也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創新路徑。Masha Ma強調了設計師在提供解決方案和關注女性魅力方面的重要性。周睿探討針織創新和身體解放,高翔主張東西方文化融合,陳殷玨則強調面料設計的靈活性。這些觀點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服裝行業的認識,也為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會議還設置了多個互動環節,讓與會者充分參與到討論中來,分享彼此的觀點和心得。現場氣氛熱烈,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一天緊張而充實的會議臨近尾聲,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眾多媒體對會議進行了全程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時尚設計教育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教育的真諦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16日上午,講座的主持人周元陽。
正如愛爾蘭詩人葉芝名言, 教育的真諦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Simon Collins先生發表了題為《選擇你想要的人生》的主旨演講,強調無論從事何種職業,激情是成功的關鍵。沒有激情,就不可能在藝術、攝影、時尚設計等領域取得成就。 同時也道出,時尚行業的現狀與未來。時尚行業不需要更多的品牌,設計師應擁抱可持續發展,倡導循環經濟的概念,鼓勵設計師多參與二手市場和舊物修復這一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有意義事情。
《時裝設計研究生預科教育的哲學》時尚教育家David Kappo提出了以創意過程和自我認知為核心的時尚教育理念。他強調,時尚教育應激發學生的創意潛力和自我認知能力,而非單純傳授知識。David介紹了其實驗性課程設計,旨在通過實踐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并通過學生案例展示了教學方法的獨特魅力。
在互動環節中,Kappo回答了關于繪畫與時尚關系、時尚教育的商業化、對中國學生的建議、AI在時尚設計中的作用等問題,強調時尚教育需關注創意過程和自我認知。他的觀點得到了觀眾的熱烈響應,為時尚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啟示。
路漫漫其修遠兮
16日下午,主持人于化蕾。
《潮濕的生態媒介》,梁文華介紹了工作室的理念,強調數字藝術與生態學的結合。他展示了城市野地生態研究和虛擬服裝項目,探討了數字技術在時尚品牌運營中的應用。會議還展示了太平鳥集團與美院的產學研合作,推動時尚設計與商業需求的平衡。
姚瑤在線分享,《數字化在國際時尚市場的落地及未來可能性》。
太平鳥副總裁歐利民先生以《時尚品牌的運營模式》為主題,深入剖析了時尚品牌在數字化浪潮中的運營之道。歐利民分享了太平鳥在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品牌營銷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特別強調了數字化在提升效率和消費者互動中的重要性。
藝術千秋在,光芒萬古長
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與太平鳥就產學研的合作簽約儀式為本屆國際學術會議劃上完美的句號。
吳海燕教授在閉幕致辭中的強調,時尚設計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技藝精湛和審美高超的設計師,更是引導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確立自身的理想與價值。通過產學研的合作, 以前瞻性的視角和獨立創新的精神,應對快速變化的時代與市場需求。
面對未來的時尚設計教育與發展,她表示,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在全國時尚教育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始終與社會各界保持緊密聯系,積極推動時尚設計與商業需求的平衡。她鼓勵和祝福每一位設計學子,在數字化浪潮中保持對文化與藝術的敬畏之心,勇于探索和實踐,不斷追求創新與突破。為中國乃至全球時尚產業的繁榮書寫自己的才華,貢獻自己的力量。
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個“理想的開始”。
中國美院時尚設計學院介紹
時尚設計學院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時尚設計學院成立于2023年,在原來染織與服裝設計系基礎上發展建立,最早追溯到1928年中國美術學院建校時的圖案科,是全國高等院校中最早開辦染織與服裝設計專業本碩博教育的院系之一。上世紀50年代,染織專業成立,隸屬于工藝系,1996年,染織與服裝設計系正式成立,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早期少數幾個培養染織與服裝專業研究生的國內一流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基地。
The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founded in 2023 upon the previous Department of Fashion and Textile Design, has its earliest foundation dating back to the year of 1928 when the Department of Patterns was established in China Academy of Art (CAA) as one of the earliest departments launching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al education. In the 1950s, the Department of Dyeing and Weaving was set up under the School of Crafts. Based on such a solid foundation, the Department of Fashion and Textile Design was formally founded in 1996, rapidly developing into one of the few first-class, high-level programs in China that provides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dyeing, weaving and fashion design.
時尚設計學院以“時尚生態鏈”為思維模型基礎,建構時尚跨界,多維創新的辦學格局。培養具有獨立思考精神、創新跨界能力、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意識的設計人才。圍繞“時尚設計生態”的互生互助展開本碩博課題化教學,建設個性、圈層的高端產業鏈,發展識別性品牌意識并協助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國內時尚設計教育新方向。學院以“東方文化活化”為根本,關注設計前沿發展,立足“可持續發展”與“東方本土話語”體系的研究,與產業實時接軌。通過設計、管理和技術的交叉融合,提供本碩博個性、市場、系統的教育課程體系。
Based on the mentality of establishing a Fashion Ecosystem, the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focuses on interdisciplinary,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aiming to cultivate designers with critical thinking,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global vi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subject-based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centers on the interdependence of Fashion Design Ecosystem to build a featured, high-end industrial chain and recognizable brands amid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leading the new direction of domestic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reviving oriental culture, the School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frontier development of design based on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ocal Oriental Discourse system, and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industry in real time. Through the cross-integration of desig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he School provides undergraduates,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ents with a personalized, market-oriented and systema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時尚設計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在職教師中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3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多名教師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浙江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浙江省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完成包括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重大項目,主持或參與國家大型項目建設,2010年世博會中國館地毯設計;G20峰會志愿者服飾設計;建黨100周年國慶彩車設計;2023年亞運會禮服設計等。
教師創作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美展、國際紋樣創意設計大賽等國內外高水平展覽及比賽中展出并獲獎。
(免責聲明:本文文字和圖片等所有信息系品牌(主辦)方或品牌(主辦)公關方提供,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之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